高三语文作文怎么教?
我给你说些我们高中语文老师的教学吧,我觉得非常有用的.
她经常会用上课的前十分钟给我们教点课外的内容,比方说现代诗,或者一些作文的素材案例.这是我在增长见识的很大方面.
到高三了什么互动啊,PPT反倒相对的少了,她觉得太过花哨不需要了.讲课内容也是根据高考分模块复习巩固,说实话,到高三语文这门课程很容易被学生忽视,进步也不大,所以她经常是在课堂给我们补充尽可能多的内容.
而且老师常常会几星期抽一节课讲作文,把班级里写的优秀文章打印出来给我们参考,这相较于看网络的文章好多了.
不知道你们学校有没有早读午读,那时是读语文效率很高,整个班级朗读的气氛很high.
我们常常会再吃完晚饭买几本意林,作文素材看看,就当是看闲书一样的,这样兴趣有了,写作的素材也多了,你可以倡导学生这么做.
以上就是我提供的建议,望采纳.
高中语文学习方法
针对考试给你以下建议:
拼音,只要注意平常普通话说标准,遇到不认识或拿不准的字就翻字典,再标准的读.
字形,遇到复杂的不会写的字,记住.会写正确的,找错字自然就容易了.
成语或俗语运用,这就需要你的理解能力了,可以买本成语词典有空翻着看.至少要理解到大概意思.在做题过程中,要注意联系句子理解,如果发现不知所以然,就用排除法.
病句,理解病句的各个要点,做起来其实很简单.
选择词语填空或排序,注意上文提示,结合语感.
以上的这些是选择题,都可以用排除法做,其实不难.
有时会出现文言文阅读或说明文阅读的选择题,文言文阅读的选择题水平提高你必须保证你对文言文的理解与翻译,不要求翻译准确,但是重要字词的用法必须掌握,比如词类活用.说明文阅读相对较简单,选项还原到文中就行.
语文考试中理论上是不考课本原文的.课本中只需注意一些不会读写的生字词,要求背诵的古诗文足矣.
阅读题重在理解,多看一些好的文章或解题思路,对阅读水平提高很有帮助.
至于作文,建议你可以看一些散文诗,这类书有助于你的句子简练优美且含义深刻,更富协调感和美感.现在考场高分作文要把那些文化名人的话抬出来用,所以古诗词运用也可以在这里.我的作文分向来只有54、55……就因为想要打破常规、不大擅长引用.作文题目很重要,我们初中语文老师交给我一个训练方法,看一段材料从20个角度命题,题目要深刻,且每个角度不可相同或相似.充分利用逆向思维,从普通人想不到的角度出发.题目命得好,分也会高一些.
要语文理解能力之类的,建议多阅读,广泛的阅读是良策.最重要的是要对语文感兴趣.
希望这些建议,你可以择优试用,希望你能够把语文学好.
高三语文作文如何提高
一、 写作能力来自知识的积累. 能力从何而来呢 ?我认为:能力的基础正在于知识.试想一下吧:一个没有丰富的自然、社会知识的积累的人,能写出什么东西呢?古人认为写作中不可缺少"才胆识才"四种因素,其中"才"是先天具有的,"识"才是后天勤奋学习而获得的.而"胆""力"则是"才"、"识"结合的产物,所以眀人李东阳认为"识先而力后"(《怀麓堂诗话》),此话很具有唯物辩证法. 正因为如此,我在作文教学中,特别注重知识的传授,特别注重学生自身知识的积累.我常用的方法是: 老师多讲.无论是作文指导课,还是作文评讲课,对于写作规范之类是讲而不多的.最多的是知识的传授、信息的传播.从世界数学难题"四色问题"到"神舟五号"飞船上天,从美国发动惨无人道的伊拉克战争到民怨沸腾的台湾大选……只要写作需要,我作文课是无所不包的.当然,这不是上课开无轨电车,瞎吹乱侃,所传播的每一条信息都与作文教学密切的结合.例如,当我讲《围城》中"有人吃苹果从最好的吃起,有人吃苹果从最坏的吃起,"的故事时,就诱使学生作发散思维,让学生考虑:这两种人,谁是乐观者?谁是悲观者?最后的结论又总是出乎大家意料,因为两种人都可能是乐观者,都可能是悲观者,在一阵兴味盎然的笑声中,学生学到作文构思、立意的思维方法.可见,写作的规范、方法正寓于具体的信息、知识之中. 学生多看.教师多讲,当然不能代替学生的多看,从某种意义上讲,教师的讲仅仅是对学生自己多看的指导,我特别注意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自己多看.我是不惜挤出语文讲课时间让学生阅读课外书刊的.我常常从图书馆借出多于全班人数两倍的杂志,在课堂上让学生选择阅读、摘录.对此,学生十分欢迎.另外,我规定每个学生每周必须摘一则剪报.并对所剪文章写一篇评、感类随笔.学生为找一篇好文章,每周必须读相当数量的报纸,对许多文章进行比较、分析、选择;写随笔,则对可把读与写结合起来了.长此以往,在不知不觉中,养成了读报、剪报、评报的习惯.积累多了,知识自然也丰富了,"不意"之中,写作能力自然得到提高. 这方面,我的一点体会是,一个人阅读的多少,决定了他知识总量的多少;而知识总量的多少,又直接关系到他写作水平的高低.如果说知识多的人未必一定是很会写的人;但,一个知识贫乏的人,必定不会有较强的写作能力,则是不容置疑的. 二、 知识的积累导致写作欲的产生. 一个人知识素质的优劣、知识数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写作水平的高低,这首先从写作欲的产生方面表现出来. 创造各种条件,让学生兼收并蓄,广泛接受各方面的知识、信息,到了一定的质与量的时候,他们会不满足于仅仅当一只盛水的缸,当一张储存信息的磁卡的.人的表现欲,发表欲会油然而生,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写作兴趣的产生.这也如十月怀胎,既然胎儿成熟,就不愁分娩了.其实学生怕写作,写不好作为的最主要原因肚内寥寥,没东西可写,既然有东西可写兴趣也相伴而生了.2004届高三120班汤云斌同学的进步就是一个较好的例子.高一入学时,这位同学成绩平平,很不起眼.但对我讲课特别感兴趣,塔喜欢我讲各种知识、信息;也喜欢听我讲自己的写作体会;更喜欢每周一次的阅读课,写作兴趣骤然而升.表现欲、发表欲促使他自己不断地写,对教师布置的作文更是认真完成.作文成绩以惊人的速度提高.屡次在校刊上发表作文,一次在县级、校级作文竞赛中获奖.今年高考他的语文取得128分的好成绩. 三、 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个潜移默化、水到渠成的过程. 我是不主张在作文课上过多讲写作法、写作规范的,即使讲,也是把主要内容放在各种范文的讲析上.我觉得不应让学生以为学一点写作法自己的作文就能写好了.因为这种误解常使部分学生在写作学习上追求急功近利,到头来一无所成,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实在是个潜移默化、水到渠成的过程,而这个过程是靠多读、多写、多积累贯穿的. 每周写随笔,是我作文教学的法宝之一.前文已提到,我要求写的随笔是紧密结合读报的评感式.对这类随笔,我一般从不在写作法角度进行评判,也从不评分打等级,对每次随笔,我都根据学生所写发表自己的感想,每周写下80句左右自造的格言警句,或共鸣、或讨论,进行师生间的交流.对此,学生非常欢迎,每次作文本发下,只见每位学生都迫不及待地看评语,然后互相交换传阅,这样一来,整个写随笔的过程成了"找材料——评材料——交流思想——信息互动"的一项"工程"了,许多同学的才华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显现.有的学生主动提出要我在写作法方面给予批改评判,我给他们的回答是:"只管耕耘,不问收获";"得来全在不意之中".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,每次考试改卷,改作文的老师都说:"我教的学生语言有文采,见解深刻的学生比别班多."还有不少学生纷纷向校刊投稿,有多篇随笔被采用.值得一提的是王大发同学的随笔《我为"神舟五号"飞船上天而自豪》在州级刊物上发表,张小红同学的随笔《泪雨》也在《中学生作文选》上发表.随笔实在并不"随"啊!写作能力则在潜移默化而水到渠成;作文尖子在"不意之中"崭露头角. 今天话题作文一统天下,因为它的内容宽泛,容易抒发学生性情,非常受师生的欢迎.但是也应看到话题作文训练过滥的问题,因为高考只考话题作文,所以隔三差五找一些话题给学生写,作文仍进步不大.其实按照新课标的理念,首先要解决语言的积累,材料的积累的问题,量积累多了提高作文水平才不是空话,学生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作文能自然流露和抒发,而不是笔不由己的"挤牙膏".实践证明,让学生坚持积累知识、搜集材料,坚持写随笔的做法,其效果远远优于两周一次的大作文,优于单调的话题作文训练.
作文技巧:让作文构思更巧妙的几种方法
下面介绍几种让作文构思更巧妙的方法,希望对各位初中学生有所帮助.
1、设置悬念法 设置悬念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在开头设问,即在作文开头即给读者提一个问题,形式可以是问句,也可以仅仅是一个叙述,但在开头的事情往往显得匪夷所思,不符常规,这样能在读者心中产生一个疑问,引其兴趣,让其对下文产生期待心理.
2、抑扬法 所谓抑扬法,包括先抑后扬或者先扬后抑.这个方法说的是当你真正要表达某种褒贬情感的时候,不要一开始就表现出来,而一开始将相反的方面表现出来,接着才开始表现你所想表现的那个方面.
如金庸小说《笑傲江湖》描写令狐冲的师父岳不群时,即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,开始时将岳不群描述成一个慈父良师的形象,给了他正派人士引以为荣的"
君子剑"称号;但到后面,这慈父却利用女儿幸福达到私利,这良师却为私心杀害自己徒弟.堂堂"君子剑"实为不折不扣的阴险小人,为野心掀起武林中的腥风血雨.这样不用太多语言描述,光是前后一对比,其人性之丑恶暴露无遗.而《神雕侠侣》描绘杨过则使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.
"抑扬法"实际上是对比思维的一种,写作时要注意."抑"的目的是"扬","抑"的内容是为了更好地"扬".最终要把你最想要表达的那个意思抒发出来.
3、误会法 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或人对事物的错误理解.误会法就是指在文学作品中,人物的一方对另一方(或者某件事)产生误会,或者两人互相误会,从而引发矛盾,推动情节发展,从而使人物情感的波澜层层递进,多姿多彩.所谓"人贵直,文贵曲",平铺直叙是作文大忌,而要让文章起伏跌宕,扣人心弦,巧设误会不失为一种好方法.
比如有一篇考场满分作文叫做《误会》,文章中开始写"我"因为天下雨父母亲没给生病的"我"送伞而导致"我"误认为父母不爱"我"了,后来看到母亲留下的纸条才知道父母亲是想锻炼"我",让"我"能够成长得更好,"我"在知道这是个误会之后明白了父母对"我"的关爱.这就是典型的用"误会法"来给文章设置悬念的例子.
使用这个方法需要注意在写完误会之后一定要交代这是个误会,并且需要交代主人公知道这是个误会之后的心理反应.